从1992年7-Eleven首次进入中国市场到今天的外资、本土便利店品牌百花齐放,中国的便利店行业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当下受到互联网时代的影响正在经历新的蜕变。随着国内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企业介入便利店行业并挑战传统的商业模式,引入了移动支付、人脸识别、无人店等创新模式。行业内各企业正在通过数字化转型不断挖掘新机会、持续推出颠覆行业的创新模式。

多重挑战,运营能力亟需提升
2018年,便利店自有品牌占比有所提高,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便利店加盟体系逐步改善,加盟店比例达到46%,头部标杆企业示范作用明显。在数字化转型和会员管理体系的积极推进下,便利店在智能配送方面的资金投入比例较为突出,会员体系得到稳步发展。
尽管伴随着高速增长,中国便利店在运营能力和供应链效率方面仍需加强。2018年门店运营成本继续保持高位,在租金、人工成本快速上升的环境下,中国便利店都在加强技术研发和提高运营效率,优化商品结构,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和会员管理体系,以此进行精细化管理。
毕马威中国数字化和客户业务合伙人毛健认为:“便利店行业在规模上持续扩充的同时,经营深度也在逐步深化、并积极试水创新模式。 具体体现在盈利能力、店效、人效、坪效等定量指标的持续改善和提升,及对全渠道、社区团购和移动支付等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和深入应用,而结合新技术和新模式的深度运营又为规模持续扩张奠定了坚实的能力和资金基础。 ”
价值链数字化转型
伴随便利店的价值主张逐渐被电商以及细分市场的竞争对手所占领,其自身发展受到多重挑战。据此,便利店公司纷纷通过价值链数字化转型来提升自身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具体来说,前端通过线上引流和线下数字化改造完成数据采集和积累;中端基于大数据分析结果满足消费者差异化需求,实现千店千面;后端构建以需求为驱动的数字化供应链,实现“对的时间、对的门店、对的产品”,从而打造一个高效的数字化价值链。
毕马威中国零售消费行业主管合伙人钱亦馨表示:“数字化价值链转型将成为便利店赢得挑战的关键举措,同时也是驱动行业进一步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数据赋能,便利店正在尝试‘便利店+’模式的新业态和相互赋能的新联盟。”
融合+互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报告预测,未来便利店在实体零售整体环境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仍然保持高速增长。从市场格局上来看,海外品牌将进一步加强本土化合作,罗森和7-Eleven都通过开放加盟和加强本土合作的方式进一步在中国市场区域下沉,以谋求在中国市场的长远发展。本土品牌则继续深耕本地市场并逐步辐射周边市场。
除了相互竞争,众多便利店也开始与电商结盟,利用各自优势相互赋能。2018年饿了么陆续与各便利店达成合作协议,利用各自在配送、网点等优势提升服务消费者的能力及在各自行业的差异化竞争能力。展望未来,便利店行业仍将会加速进化,借力数字化技术,从会员深度运营、供应链重塑、生态体系协同等多角度提升前中后端的综合运营能力,赋予顾客更便捷、安全和无缝的购物体验。
相关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阅读推荐: